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

臨終〈自以為是的愛〉

本篇文章轉載自網路電子郵件

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發現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,堅持要求醫師使出「十八般武藝」,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,使得患者受盡痛苦,含恨以終。

她昨天在台中市舉辦的安寧療護傳愛志工培訓班中,講了多起實例。
趙可式說, 有位七十三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,清楚交代後事,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。

四年後,癌症復發,並轉移到肺臟、肝臟、腦部和骨骼,她自知來日無多,不但簽下「不急救」的意願書,並且交代兒孫在她往生之日,不要驚擾她,只需安心念佛,送她上西方極樂世界。

沒想到,老太太瀕臨死亡前,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,兄弟姊妹還沒取得共識前,醫師絕對不能讓她斷氣,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,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」,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,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「粉身碎骨」。

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八十九歲老人樂天知命,七十歲那年就寫好「生前預囑」,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,不要給他插管開洞,讓他安詳的返回天國。

然而,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,多重器官衰竭之際,子女擔心被鄰居批評不孝,同時為了讓住美國的大哥見老爸最後一面,硬是要求醫師救到底。

趙可式說,這名老人死前意識清楚,渾身沒穿衣褲,插了十幾根管子,他沒辦法說話,幾度要自行拔掉管子,護士只好綁住他的雙手,他又用腳踢表達心中的怨憤,由於扯掉導尿管造成血尿,護士又綁住他的雙腳,結果他被五花大綁地躺在加護病房,躺了兩星期,不斷流淚。

最後長子總算趕回台灣,但是任憑所有子女聲聲呼喚,老人轉頭閉眼,硬是連看都不看, 在無聲的抗議下,嚥下最後一口氣。

更離譜的是,有個老人已屆彌留狀態,子女請相士算命,相士說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,家道會衰敗,後人會貧窮,子女拜託醫師無論如何不能讓老人死。

結果,這名老人經過十幾次急救,光是強心針就打了一千多支,護士打到手軟,拖過相士講的那一天,子女終於同意醫護人員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, 讓他安息。

趙可式說,這種人間悲劇不是個案,全台各醫院每天都在上演。
有一名四十二歲婦人罹患卵巢癌,癌細胞嚴重擴散,她丈夫懇求醫師非得救她一命不可,因為「三個孩子還小,不能沒有媽媽」。
當她呼吸停止時,醫師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復甦術,但急救無效。她丈夫進入病房一看,只見愛妻滿臉滿枕頭都是血,嘴裡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,口角沾著血,眼角的淚也沾溼了枕巾,他抱著妻子狂喊「你們對她做了什麼?」當他獲悉是急救的結果,心中大慟,連連捶胸哭嚎說「我對不起妳!我對不起妳!」

趙可式說,她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感慨萬千,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經死了,只不過靠著人工呼吸器,胸部仍有起伏,其實腳底板早就出現屍斑,醫師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時,屍臭就透出來了。

她表示,這種人間悲劇可以說是「四輸」:
病人方面不得善終;家屬方面事後愧疚;醫師方面在醫療糾紛的陰影下,無奈為之,違反了醫界倫理;社會方面,每年因此耗費的健保資源更是難以計數。

 這種惡質文化還要讓它存在多久,值得國人深思。
 生離與死別都是人生兩大傷心事
 "不捨"    帶給雙方的只有傷心和遺憾。
 "放手"    是讓大家活得更好的作法。

這篇文章
任誰看了都想痛罵那些自私的家人,人無法選擇生,唯有死亡的方式可以由自己選擇,
「死也要死的有尊嚴」啊 ...
所以說  想要愛一個人
這個"愛"字    真是值得深思
有時 ,自以為是的"愛" 卻剛好是一種"害"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多年前獲得下列十六個字 給各位參考一下吧!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分享擁有  擁有分享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捨得難得  難得捨得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就是這十六個字 每當我有一些問題的時候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這十六個字倒是很好的思考點喔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一念之間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智慧的人是學會「放下」,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而非擁有!當你想要擁有一切,即是失措的開始!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你會說就是因為一無所有,才要努力去追求夢想,讓自己美夢成真;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人要奮鬥,才不會讓別人看不起;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人要發揮其潛能,來證明自己的實力!為何要放下呢?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人因為「想求」而苦,若無求--苦從何來!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人因為「想要」而苦,若無要--苦從何來!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人因為「享有」而苦,若無有--苦從何來!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有智慧的人一聽,便知那是積極的人生態度;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瞭解之人一聞,以為這是消極的觀念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所謂,無為,無所不為;有為,無所能為!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請不要誤解其中之意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譬如: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罣礙』,就能事事無礙!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執著』,就能通權達變!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貪念』,就能知足常樂!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傲慢』,就能虛心求教!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恐懼』,就能心安理得!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忌妒』,就能欣賞別人!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憎恨』,就能寬恕別人!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會放下心中『煩惱』,就能一切自在!
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能學會放下而得到更多智慧,這才是不簡單的

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不同朋友不同待之

(轉載自電子郵件)
朋友相交以“誠”待人,此乃至理,那為何又要分“等級”?   那不就不誠了嗎?

有個地方名流,朋友無數,三教九流都有,他也曾向人誇耀,說他朋友之多,天下第一!

我當然也是他的“朋友”之一,因為我採訪過他。後來我問他,朋友這麼多,他都同等對待嗎?

他沉思了一下,對我說:“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,要分等級的!”

他說他交朋友都是誠心的,不會利用朋友,也不會欺騙朋友,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是誠心的。

在他結交的朋友中,人格清高的固然很多,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,心存壞意的人也不少。

“對心有壞意,不夠誠懇的朋友,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!”這位名流說:“那只會害了我自己呀!”

所以,在不得罪“朋友”的情況下,他把朋友劃分了“等級”,有“刎頸之交級”、“推心置腹級”、

“可商大事級”、“酒肉朋友級”、“點頭哈哈級”、“保持距離級”等等。

他就根據這些等級來決定和對方來往的密度和自己心窗打開的程度。

“我過去就是因為人人都是好朋友,受到了不少傷害,包括物質上的傷害和心靈上的傷害,所以今天才會把朋友分等級!”

他說。把朋友分等級聽來似乎無情,但聽了那位名流的話,我覺得分等級的確有必要——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!

要把朋友分等級其實不容易,因為人都有主觀的好惡,因此有時會把一片赤心的人當成一肚子壞水的人,

也會把兇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,甚至在旁人提醒時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,非要等到被朋友害了才大夢初醒。

所以,要十分客觀地將朋友分等級是很難的,但面對複雜的人性,你非得要求自己把朋友分等級不可。

心理上有分等級的準備,交朋友就會比較冷靜客觀,可把受到的傷害減到最低!

要把朋友分“等級”,對感情豐富的人可能比較難,因為這種人往往在對方尚未把他當朋友時,

他早已投入感情;而且把朋友分等級,他也會覺得有罪惡感。

不過,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學習,在交友過程中慢慢培養這種習慣,等到了一定的年紀,自然熱情會逐漸冷卻,

到那時不用人提醒,也會把朋友分等級了。

分等級,可像前述那位名流那樣分,也可簡單地分為“可深交級”及“不可深交級”。

可深交的,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;不可深交的,維持基本的禮貌就可以了。

這就好比客人來到你家,真正的客人請進客廳,推銷員之類的在門口應付一下就可以了。

另外,也要根據對方的特性,調整和他們交往的方式,但有一個前提必須記住,不管對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錢,

一定要是個“好人”才可深交,也就是說,對方和你做朋友的動機必須是純正的。不過人常被對方的身份和背景所眩惑,

結果把壞人當好人,這是很多人無法避免的錯誤。


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,那麼不必太急於把朋友分等級,因為你這時的朋友不會太多,
還能維持感情的朋友應該不會太差。但當你有成就了,手上握有權和錢時,那時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級不可了,

因為這時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圖,不是真心的!

另外交朋友務必要小心審慎,結識了壞朋友,自己也會學壞、誤入歧途,一旦墮人罪惡深淵,就很難自拔。

因此,必須下定決心和壞朋友斷絕關係。

脫離壞朋友的最佳方法,就是儘量去接近好朋友,久而久之,就會淨化自己身心,發覺過去的錯誤,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。


朋友
不一定合情合理 但一定相處窩心
不一定形影不離 但一定惺惺相惜
不一定錦上添花 但一定雪中送炭
不一定常常聯絡 但一定放在心上。


(轉載自電子郵件)

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

【好文分享】走入孩子的生命


原文網址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hef1987/11606727 (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)
文◎森林小學校長 朱台翔

走入孩子的生命?這恐怕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:每一位老師,每一對父母,都無可避免地要在孩的生命裡留下足印;問題是,我們會在孩的生命裡留下怎樣的痕跡?而這一點,是我們可以,而且必須選擇的!.........
每一個人,都有自己的生命;
在茫茫的人海中,自顧自地走著。
有誰,能夠真正走入別人的生命?
然而,每一個人,都有自己的小時候。
我小時候,不知道為什麼,非常痛恨國文;尤其是背古文,簡直就會要了我的命,雖然只是那麼小的一條命。到了初三, 情勢可就緊急了:第一次模擬考,其它的成績我當然忘了,但國文分數很難不記得,因為它不是普通的很低。教國文的趙老師傳下指令:下課後到辦公室來;我想,糟了,災難總不是單獨發生的——如果國文好的話,就應該知道那叫「禍不單行」。
我站在辦公室門口,心裡七上八下的,一方面擔心會怎麼樣,但更擔心被看到怎樣了:數學老師、理化老師都赫然在座, 他們認為我是「好」學生哩,以後還有什麼臉見他們?趙老師才抬起頭,我就覺得他的眼光已經在我身上穿了一個洞;但他渾然不覺,只輕輕的招一招手叫我過去,再拍一拍他身旁的位子要我坐下。
然後,他笑咪咪的看著我;只看了一下下,就俯過身子,在我耳朵旁邊非常小聲的問道:「要不要念念看國文?」這完全出乎預料之外,我完全反應不過來;回過神來的時候,我就點點頭,算是對那個問題的回答。但我記得很清楚,我點頭的時候,也是笑咪咪地;因為趙老師笑咪咪的表情一直沒有變,我也就不可能維持那付呆楞的樣子。
「好了,回去了。」是當時趙老師說的第二句話。隔天,我趕第一班車,六點半到學校,只花了半個小時,就把一課文言文背好;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,連我自己都很懷疑,是那一課特別合了我的拍子嗎?還是,昨天趙老師偷偷給我做了什麼法?當然,後來的事實證明,不止是背書,有很多事情,只要我願意,我其實就能;至於那些實在不能的,我也沒什麼遺憾,因為我至少試過了呀!
十幾年後的一個晚上,我和九歲的兒子一塊兒去喝喜酒。一向,我不會大聲對兒子說話,更不會在人前「教訓」他,而他也算是滿能配合的,很少讓我失過面子。但那一晚上情況有異,或許是因為碰到了久不見面的表弟,他特別興奮,跑來跑去的圍著圓桌轉,所以無論從哪一邊來上菜都躲他不過;而且,看那模樣,短時間內並沒有打算停止的意思,或可能。我其實沒有多想,只覺得再不做點什麼絕對不行;於是笑咪咪的向他招一招手,拍一拍身旁的座位,又笑咪咪的附在他耳邊,小聲的問道:「不要跑來跑去,好不好?」他呢?倒也沒有任何遲疑,立刻也堆起滿臉的笑,衝著我傻傻的點點頭。
小孩就這樣安靜下來了,對於一桌子的許多大人來說,這不啻是個奇蹟。我當然也有些得意,同時暗暗盤算著,如果有人誇講小孩乖巧,或媽媽能幹,要怎麼回應才算得體;然而,奇怪的是,連問「你跟他說了什麼」的人都沒有。我忽然明白了,他們一定以為我是笑笑地說了什麼「你再試試看」的狠話,而且平時一定讓他試夠了我的狠手;可是,他們難道看不出小孩臉上的表情嗎?小孩可不像大人,能在被威脅的時候裝出笑臉來!

一面想著這些,一面我就想起趙老師來了:一點兒也不錯,這正是當年「趙老師模式」的翻版,它出現的是那樣的自然,在我需要的時候。 
很明顯的,在誰也沒有料到的情況下,趙老師已經走入我的生命! 
然而,走入孩子的生命也有另一種方式;那一種方式,也許不能稱之為走,而只能叫做「踐踏」;那種踐踏我不忍心描繪:考壞了被叫去罵,亂跑的時候被制止,會是什麼情境?在我們這個新舊交替的社會裡,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身?。 
這之間的差別,並不止是表面上看到的「詢詢善誘」與「嚴詞斥責」而已,這是在父母或師長那一方面的; 我們更應該看到在孩那一方面,這種不同的待遇所造成的影響,所產生的意義。 
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嘉士(Carl Rogers)認為「每個人最希望達到的目標和他有意無意追求的目的,不外是要變成他自己罷了。」;存在主義哲學家祁克果 (Soren Aabye Kierkegaard) 認為,最令人絕望的是「他不得不選擇做一個並非自己本身的人」。然而,如眾所週知,即使是成人,也不能只靠自己一人而獨活:我們每一個人,都需要別人的陪伴,提攜,鼓舞,甚至指導;關鍵只在,那些從陪伴到指導的外來的力量,是出自我們內在的要求,是經由我們欣然的接納,是像微風拂過樹稍般自自然然地進入我們的生命,還是不經允許、強行闖入? 
走入孩子的生命?這恐怕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:每一位老師,每一對父母,都無可避免地要在孩的生命裡留下足印;問題是,我們會在孩的生命裡留下怎樣的痕跡?而這一點,是我們可以,而且必須選擇的! 
為了證明我們已經做了明智的選擇,我們願意以極誠懇的心,與現在以及將來所有的孩子們,立下誓約!
◎本文摘錄自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品愛的手冊

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

淡水-天元宮

長一段時間沒有與媽媽出外散心,因此挑了一個周五與老婆同向公司請了一天休假,並邀了媽媽一起到網路上盛傳櫻花盛開位於淡水的「天元宮」散心。

  或許是老天爺感動於我的一片心意,相較於前一天細雨陰霾且氣溫略低的氣候,當日的氣溫約在25度且沒有下雨和烈日;很適合於出遊散心。開了約一小時的車程就到了目的地「天元宮」,天元宮之所以吸引各地遊客前往參觀,主要是該宮腹地範圍之內種滿了櫻花,而每到櫻花盛開的季節,只要目光所及之處均是綻放盛開的櫻花,景色之美絕不亞於日本的櫻花季,因此網路傳言何必花錢去日本賞櫻呢! 真是有其道理。

本宮分別有「無極天元宮」、「無極真元天壇」與「無極聚元三聖殿」等。於宮門牌樓外是一座刻著「天山聖域」的大石,而在遭景觀的襯托下,頗有給人到了深山古剎的感覺,剎那間身處電影情境之內。

進入本宮後參拜了供奉的神明後,一行人(也沒幾個人啦,就媽媽、老婆與我三人)前往天壇閒晃,本來只是在天壇一樓隨意看看,不過當日媽媽的興致出奇的好,因此我與老婆就在媽媽的帶領下,逐層參拜眾神明,天壇內有電梯,但為了表示敬神的誠意我們以步行方式逐層而上(實在原因是媽媽步行而上,作子女的怎敢偷懶啊!只怕還沒拜神,就遭雷劈了,呵呵!)
 
 
 
        天壇共有五層樓,每一樓層都供奉了不同的神明,好多尊神明都是第一次見到的,可算是這次出遊的不預期的收穫。雖然我們都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,但每到一樓層仍是以最虔誠的心,參拜神明;祈求神明庇佑我們闔家平安。
天壇每一樓層外的走廊都可以看到本宮腹地的全貌,景色好不宜人,前方可看到正宮周遭的景色,而後方則將本宮著名的櫻花林盡收眼底,與天壇相對眺望的是「無極聚元三聖殿」。參拜天壇後,我們到櫻花林隨興的欣賞和享受難得「婆媳同樂」,想必羨煞許多為人媳的人吧!
這回來此得時間稍晚了些,櫻花林內的櫻花所剩不多,不過呢,既然來到如此靈氣匯集之處,只要「心中有花,觸目皆是花」,況且目的是帶媽媽出遊散心,只要媽媽覺得開心、老婆覺得幸福,就是最美好的「花」。
 

逛完了櫻花林,再度以無比虔誠與莫大的毅力(因為沿途是上坡,有些吃力耶)前往「聚元三聖殿」朝聖。沿途風景自然也是非常的迷人,不過此時的我已沒有多餘的心思欣賞(因為很喘,別笑!我可是由正宮一路步行過來還逐層參拜天壇,並且沒有休息,呵呵!)。在聖殿旁邊有一座小庭園,因為沒有看到櫻花,所以不知道庭園內是否也有種植櫻花。不過,卻看到一株楓樹,樹上滿是楓紅的楓葉,這是另一項出乎意料的收穫,也是網路上介紹天元宮鮮少提及的特色。

天元宮


在離開這裡之前,免不了要帶些在地名產回去,恰好路邊阿婆在賣「草仔贵」 ,隨手買了六個,算是響應政府「刺激消費,提振經濟」的政策,只是沒有發票;也不收消費卷,不然或許可以抽到大獎喔!
到了淡水,當然一定要到老街上一晃,吃個「阿給」、喝碗魚丸湯,然後再刺激下淡水的「經濟」,才能達到出遊的最高境界,因此我們三人雙手空空的進入老街,最後在兩手沒閒著的情況下滿足的步上歸途,真是令人愉快難忘的一次遊記。
  
 
 
 
後記:
淡水名產-魚丸湯
在返回台北的途中,路經關渡,我們又繞近關渡宮,買了在地有名的鹹鴨蛋、鹹雞蛋與電是有介紹的「三味蛋」,不多,每一種六個而已。至於口感呢,鹹鴨蛋普普、鹹雞蛋不鹹;蛋白綿綿的(我是覺得不好吃),而三位蛋呢,就留給大家想像空間囉!
 


給女兒的一封信

 親愛曉芸,
        今早聯絡簿簽名時不經意的看了你所寫的雜記,我非常的高興你現在就能體會我與媽媽的用心,當下的心情除了高興,內心中的激動的情緒讓我久久無法平靜下來,而眼眶中的強忍的淚水幾乎落下來。

         下午我將這雜記的內容轉達給妳媽媽知道,她也與我有著相同的反應;眼淚幾乎要落下來,我想她若不是在公司內,勢必無法讓眼淚不掉下來。作為父母的我們,從未期望你們(你與承恩)有任何的實質回報,我們只希望你們能一個快樂、健康的環境下成長,長大後能有一份與人競爭的能力,如此而已。但這份不經意的「雜記」卻成為我與你媽媽一份意外的禮物,我相信與你同齡的孩子目前大多還是懵懵懂懂的生活,更別提能體會父母的用心。

         我們無法給你一個富裕的生活,但能給你一個快樂、健康的環境;我們也沒有給你一個出重的外表,但能與你共同成長培養一個聰穎的智慧頭腦;我們無法陪你走完人生的全程,但在你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絕對不會讓你獨自孤單面對阻礙。

女兒近照(16歲生日)

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

孝親短片觀後感

父親在世時我雖不至於對他不敬,但自問也絕不是一個稱職的兒子,日常生活因與父親的部分觀念不同,於情緒上多少曾反映出不耐回應,但父親對我這同樣已為人父的「兒子」依然是百般的忍耐,在當時總認為父親的觀念已過時,只有「我」的觀念才合乎時宜。


影片中母親養育兒子幼年時期的片段,即是我育兒時的寫照,相信同樣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寫照。如今父親過世已近兩年,但卻恍如兩個世紀般的長久,以往不耐聽教於父親對我的教誨,如今卻是最想再聽卻無機會可聽的「天籟之音」。


幸而母親的身體雖有小病痛但尚算健康,這該是老天給我改過的機會,過去為人子該盡而未盡到的責任與義務,要我從此改正,不要在未來留下任何的遺憾。